張立秋賺上億 不靠明牌來 |
| ||
元大證金董事長張立秋從公家機關跳槽到民營證券公司,短短14個年頭累積上億元身價,成為公務員轉行「最佳示範」。許多人羨慕他財運亨通,張立秋卻說,賺錢不能只靠運氣,「正確的投資觀念」才是投資必勝不二法門。 張立秋曾任大華與元大京華兩大券商總經理,輔導幾百家公司股票上市(櫃),很多人跟他交換名片,問他的第一句話是:「你有沒有明牌?」 每遇到這種狀況,張立秋總是既感嘆又覺得好笑。感嘆現代人過於短視近利,迷信明牌卻不做好基本功,只想「一夜致富」;好笑的是:「明牌如果真的準,號子營業員、股票分析師不是都發大財了嗎?」 長期在證券圈打滾的張立秋,歷經79年股市萬點行情「鈔票追逐股票」盛況,也看過台股大崩盤「股票不如壁紙」慘狀,當年風光不可一世的股市天王、超級主力,如今不是官司纏身,就是貧病交迫,這些事都讓張立秋點滴在心頭。 他坦承,年輕時也做過發財夢,但很快發現「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整天追逐明牌、在股票市場殺進殺出,往往只淪為輸家,根本發不了財。要成為職場贏家或理財達人,只有從基本面做起。 他的「理財投資觀」也體現在家庭教育上,他有兩個寶貝女兒,他卻準備跟老婆好好享受人生,痛快花光這輩子賺來的錢,不打算留給女兒太多財產。「太多的遺產,對下一代而言是禍害」,萬貫家財不如一技在身,女兒能夠靠自己本事生活就好;至於財產嘛,「不能讓她們有非分之想。」 他認為,理財是儲蓄的延伸,共同基金是低利率時代最好的理財工具。不過基金雖是委託專家操作,投資人自己也不能偷懶,不管是股票、基金或其他投資工具,贏家策略就是用心、耐心與不貪心: 一、先檢視基金投資績效,檢視時間至少五年,避開新成立的基金,因為不確定變數太多,投資新基金「賭運氣」成分濃厚,不如挑選操作穩定、紀錄良好的中古基金。 二、定期檢視手中基金操作績效,淘汰偏離獲利目標太遠、表現不好的基金。 三、「有多少錢做多少事」,絕對不要借錢投資或孤注一擲,超額投資經常導致超額壓力,讓人失去客觀分析能力,不但無法「一夜致富」,可能一夕破產。 四、選中優質基金,除了定期檢視操作績效外,還要培養長期持有心理準備,財富需要時間累積,不會從天上掉下來。 民國83年,張立秋以定時定額方式買了一檔國內股票型基金,每月扣款1萬元,扣了90期後因作業疏失被取消扣款,由於基金操作績效不錯,張立秋也沒有申請贖回,結果當年的90萬元,如今已增值為400萬元。 【2007/10/16 聯合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