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投資銀行之死
【經濟日報╱陳伯松】
2008.10.03 02:37 am
朝野到底在這場美國金融風暴學到什麼?在金融市場中有一條「繳學費」金律:別人家火燒厝時,鄰居甲、鄰居乙若抱著看戲心態在火場邊指指點點,那他倆所繳學費將最昂貴,因為輪到甲、乙家燒起來時,他們並未從鄰居火燒厝學到如何以對。更何況,看起來此刻甲、乙家的廚房也冒出了黑煙呢?相反地,甲、乙若從火燒厝中用心體會到什麼,趕緊跑回自家廚房看看瓦斯爐火關了沒,將是聰明的繳低學費的學習者。
美國金融風暴中,美國業者和政府如何因應?最新的進展,無論民間業者自救的努力和政府救市措施,均值得深思。
業者方面,美國投資銀行五大巨人:貝爾斯登、雷曼、美林和摩根士丹利(MS)、高盛,前三者已倒,後兩家也於最近宣布改制金控公司,並兼營商業銀行業務來自救。至此,美國投資銀行界已無巨人,只剩歐洲和日本的綜合業務銀行(universal bank)巨人,美國存活下來的J.P.Morgan和美國銀行(BOA)也屬universal bank。
投資銀行業務與商業銀行比較,具有兩項特性:高風險性和低管制性。在2003至2006年間和私募基金、對沖基金共同演出了「經濟學人」形容的脫軌(aberration)繁榮,如今,五大均消失,高風險性、低管制性曾造就該產業繁榮一時,也驅使它們走向死亡。
高盛和MS斷然改制,已不是「壯士斷腕」能形容,事實上,兩家主事者深諳老子名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真諦。改制此舉雖讓兩家銀行的主管機關從美國證管會(SEC)轉移到Fed,從管制較鬆的環境轉到管制較嚴的環境,而且必須放棄高風險性業務,例如風險保證、高風險資金的籌資、造市等。
可是,改制可以改變已受傷的外表形象,在非洲草原世界中,獅王走路一拐一拐時,照樣要成為別人的晚餐,並無例外。此外,改制為商銀還有兩項實質好處:一、可與Fed建立融通管道,獲取融資;Fed的重貼現窗口只對商業銀行,不對投資銀行開放。二、可以開始吸收存款,在當前市場風聲鶴唳時,許多存款戶會搬動其存款,憑高盛和MS的品牌形象,應可讓兩家銀行創造鉅額存款,這也是商業銀行的利基所在,存款是市場安定性高、利息成本代價低的資金。先讓自己資金來源無虞,就可在當前「現金是王」的市場裡找到機會,從政府、其他同業手中購得優良的金融資產。
在美國政府方面,SEC擴大了禁止放空範圍,限制市場的交易行為本來違反自由市場精神,在資本主義殿堂上,平時口口聲聲喊「市場經濟」「自由交易」;緊急時照樣禁止放空,這叫務實主義(Pramatism)。此外,由美國財政部長Hank Paulson提出的7,000億美元救市方案,正在國會審議。相對照前此不久,Fed給予AIG850億美元緊急融通案,美國政府拯救市場的政策均內涵深意,而且脈絡一貫,絕不含混,不光是浮面的「救市」而己。
先說Fed對AIG的850億美元融通,本質上那是一次借貸行為,而非公益慈善的救助,因為Fed向AIG收取Libor加8.5%的年利率。也因此,Fed淌入了高風險高報酬業務,這是Fed愈來愈備受壓力的原因。
再說財政部的救市,Paulson長期擔任高盛的CEO,是美國證券市場真正的專家,提出7,000億美元這個數字非同小可。根據IMF兩位經濟學家Luc Laeven 和Fabian Valencia最近提出的報告,以37個國家的42宗案例為實證,估計解決一宗金融風暴的代價必須耗費一國GDP的16%,以這次美國金融風暴為例,約1.5兆美元,此乃華爾街人士常說美國政府救市必須投入1至2兆美元的由來。7,000億美元用在節骨眼上,可能足夠罩市。
Paulson的7,000億美元要用來在市場上收購金融商品(例如CDOs),以便活絡流動性,讓市場(尤其是債市)恢復生機。可是,美國政府此舉仍然不屬公益慈善行為,而是金融投資,若能挺過市場危機,將來此筆投資將有可觀的投資報酬,有助改善美國政府財政赤字。這才是真正的資本主義。
(作者是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秘書長)
【2008/10/03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