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產業新聞 (16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名家觀點》投資銀行之死

【經濟日報╱陳伯松】

2008.10.03 02:37 am

朝野到底在這場美國金融風暴學到什麼?在金融市場中有一條「繳學費」金律:別人家火燒厝時,鄰居甲、鄰居乙若抱著看戲心態在火場邊指指點點,那他倆所繳學費將最昂貴,因為輪到甲、乙家燒起來時,他們並未從鄰居火燒厝學到如何以對。更何況,看起來此刻甲、乙家的廚房也冒出了黑煙呢?相反地,甲、乙若從火燒厝中用心體會到什麼,趕緊跑回自家廚房看看瓦斯爐火關了沒,將是聰明的繳低學費的學習者。

美國金融風暴中,美國業者和政府如何因應?最新的進展,無論民間業者自救的努力和政府救市措施,均值得深思。

業者方面,美國投資銀行五大巨人:貝爾斯登、雷曼、美林和摩根士丹利(MS)、高盛,前三者已倒,後兩家也於最近宣布改制金控公司,並兼營商業銀行業務來自救。至此,美國投資銀行界已無巨人,只剩歐洲和日本的綜合業務銀行(universal bank)巨人,美國存活下來的J.P.Morgan和美國銀行(BOA)也屬universal bank。

投資銀行業務與商業銀行比較,具有兩項特性:高風險性和低管制性。在2003至2006年間和私募基金、對沖基金共同演出了「經濟學人」形容的脫軌(aberration)繁榮,如今,五大均消失,高風險性、低管制性曾造就該產業繁榮一時,也驅使它們走向死亡。

高盛和MS斷然改制,已不是「壯士斷腕」能形容,事實上,兩家主事者深諳老子名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真諦。改制此舉雖讓兩家銀行的主管機關從美國證管會(SEC)轉移到Fed,從管制較鬆的環境轉到管制較嚴的環境,而且必須放棄高風險性業務,例如風險保證、高風險資金的籌資、造市等。

可是,改制可以改變已受傷的外表形象,在非洲草原世界中,獅王走路一拐一拐時,照樣要成為別人的晚餐,並無例外。此外,改制為商銀還有兩項實質好處:一、可與Fed建立融通管道,獲取融資;Fed的重貼現窗口只對商業銀行,不對投資銀行開放。二、可以開始吸收存款,在當前市場風聲鶴唳時,許多存款戶會搬動其存款,憑高盛和MS的品牌形象,應可讓兩家銀行創造鉅額存款,這也是商業銀行的利基所在,存款是市場安定性高、利息成本代價低的資金。先讓自己資金來源無虞,就可在當前「現金是王」的市場裡找到機會,從政府、其他同業手中購得優良的金融資產。

在美國政府方面,SEC擴大了禁止放空範圍,限制市場的交易行為本來違反自由市場精神,在資本主義殿堂上,平時口口聲聲喊「市場經濟」「自由交易」;緊急時照樣禁止放空,這叫務實主義(Pramatism)。此外,由美國財政部長Hank Paulson提出的7,000億美元救市方案,正在國會審議。相對照前此不久,Fed給予AIG850億美元緊急融通案,美國政府拯救市場的政策均內涵深意,而且脈絡一貫,絕不含混,不光是浮面的「救市」而己。

先說Fed對AIG的850億美元融通,本質上那是一次借貸行為,而非公益慈善的救助,因為Fed向AIG收取Libor加8.5%的年利率。也因此,Fed淌入了高風險高報酬業務,這是Fed愈來愈備受壓力的原因。

再說財政部的救市,Paulson長期擔任高盛的CEO,是美國證券市場真正的專家,提出7,000億美元這個數字非同小可。根據IMF兩位經濟學家Luc Laeven 和Fabian Valencia最近提出的報告,以37個國家的42宗案例為實證,估計解決一宗金融風暴的代價必須耗費一國GDP的16%,以這次美國金融風暴為例,約1.5兆美元,此乃華爾街人士常說美國政府救市必須投入1至2兆美元的由來。7,000億美元用在節骨眼上,可能足夠罩市。

Paulson的7,000億美元要用來在市場上收購金融商品(例如CDOs),以便活絡流動性,讓市場(尤其是債市)恢復生機。可是,美國政府此舉仍然不屬公益慈善行為,而是金融投資,若能挺過市場危機,將來此筆投資將有可觀的投資報酬,有助改善美國政府財政赤字。這才是真正的資本主義。

(作者是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秘書長)

【2008/10/03 經濟日報】

程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DRT會長:投資型保單 式微
  • 2008-10-03
  • 工商時報
  • 【孫彬訓/台北報導】

     象徵金融保險業最高殊榮的MDRT(百萬圓桌),總會會長羅傑斯(Walton W. Rogers)昨(2)日來台,面對當前全球金融大洗盤,具有30多年保險銷售經驗的他,預期投資型保單將會快速的式微,市場主流將回到具備保證收益的變額保單、傳統壽險與健康險上!

     「這反倒是好事!」,羅傑斯強調,能讓民眾更清楚,保險的真諦就是保障,且有必要就個人偏好加以分類,投資型保單比較適合積極型的客戶,傳統型保單則適合穩健的客戶。

     羅傑斯分析,投資型保單的保單價值來自於波動度,波動度則是跟著連結的基金或連動債相關,民眾過去可能不了解這情形,總是對金融投資商品充滿幻想,經過這次市場活生生的修正,讓習慣於一片榮景的民眾,「看到真實的現象」,也體會市場慘跌接連而來的沮喪。

     羅傑斯從事保險30多年,他說,這次是「最嚴重的危機」,金融風暴直接衝擊到壽險業務員,可能會讓部份不適合從事保險業的業務員藉機退出,這也是一種自然淘汰,能夠留下來的保險業務員,絕對是更為強壯、更有能力的業務員。

     身為MDRT全球總會長的他,保險業績已達世界一流,他鼓勵台灣的保險同業,要趁此時機,表現出專業的價值與教育的本質,讓民眾知道,投資路上絕對是起起伏伏,客戶會因此更了解自我的需求與能耐。

     羅傑斯指出,以他過去的經驗來看,每次的金融風暴,都會讓客戶出現不同的因應方式,有些是平安度過、有些是置之不理,有些則是斷尾求生,沒什麼固定的處理模式,壽險業務員無論如何,都要表現出協助、帶領客戶的誠意,讓客戶走出風暴,穩健達成原先預定的理財目標。

程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壞錢景 超商展店創新低
  • 2008-09-28
  • 工商時報
  • 【陳彥淳/台北報導】

國內整體便利商店的淨增店,今年將以不到200店的規模,創下10多年以來新低。便利商店業者分析,一家門市要設立,至少會考量未來5至10年的消費力,但近來國內景氣表現疲弱,消費力恐仍持續衰退下去,再加上整體市場已高度飽和,因此四大系統展店趨緩,就連統一超商原訂30週年要5000店的目標,今年也恐將落空。

     觀察近10多年來的便利商店發展,市場雖陷入高度競爭,但隨著便利商店的銷售項目愈來愈強多,展店的動作也未見停歇,每年至少都有500店的淨增加,2000年時便利商店的淨增店更逼近800家;全家便利商店開發部協理吳勝宏即表示,2003、2004年是國內便利商店發展的高峰期,不僅每年淨增店高達600店以上,獲利情況也最為亮眼。

     但從2006年開始,景氣表現開始走下坡,便利商店的展店動作開始放緩,各大系統雖然仍持續展店,但同時也收掉許多不賺錢的店面,或者隨著商圈的改位而進行位移,造成淨增店數量開始向下滑落,前年的淨增店還有527店,去年再攔腰砍半到258店。

     而根據統計,今年前8月國內便利商店整體的淨增店,更只剩下121店,市場推估全年將不超過200店,可能只有180店左右,可說是創下近10多年來的新低。統一超商副總經理吳國軒指出,經濟前景表現的確出現大幅的改變,為了確保每個門市都能營運順利,現在的市況已經讓統一超的展店更為保守,改以提高店質來取代店量。

     吳勝宏則進一步分析,要開一家便利商店,至少要向後推算5至10年的發展前景,畢竟在加盟比例偏高的便利商店,開店成敗攸關到加盟主的生計,應該要格外小心;因此考量到近5年國內景氣表現恐未能明顯好轉,全家便利商店今年的展店策略早已轉趨保守。

     不僅全家是如此,原本統一超商預期將在30週年突破5000店大關的計劃,吳國軒也表示,恐怕將無法如期達成,畢竟開店容易,要賺錢卻很難,因此即使只差100多店,今年統一超的5000店計劃恐要等到明年才年實現。

程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巴菲特入股比亞迪 衝擊鴻海

【經濟日報╱記者黃晶琳/台北報導】

2008.09.28 02:35 am

「股神」巴菲特透過旗下投資公司將入股大陸電子產品專業代工集團比亞迪,比亞迪昨(27)日宣布,巴菲特擬以8港元的價格認購比亞迪電子2.25億股,取得比亞迪10%股權;比亞迪與鴻海集團關係企業富士康官司越演越烈,此投資案顯示巴菲特無畏官司帶來的負面衝擊,也透露「股神」看好大陸本土科技產業在手機代工、汽車電子產業的成長動力,將對台灣電子業構成競爭壓力。

比亞迪昨天宣布,巴菲特宣布旗下投資公司波克夏海瑟威斥資港幣18億元(新台幣74.281億),投資比亞迪股份,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發出聲明表示,波克夏看好全球環保科技商機,希望透過入股比亞迪,將電動車及環保產品應用推向全球。

比亞迪電子自比亞迪股份切割出來,2007年在香港上市,巴菲特投資比亞迪股份,形同間接持有比亞迪電子股權。富士康2006年以侵害商業技術秘密,向深圳法院對比亞迪公司提出控告,今年3月由民事訴訟「升級」為刑事訴訟。巴菲特此時投資比亞迪,不但突顯對比亞迪營運前景的信心,也透露他看好大陸科技產業在手機代工、汽車電子產業的成長動力。

未來比亞迪集團除了擁有巴菲特資金資源以外,也將吸引其他國際資金進入比亞迪集團。事實上除了比亞迪控股專注的電動車產品以外,比亞迪集團旗下比亞迪電子近年在手機零組件產業表現相當亮眼,更被喻為鴻海集團旗下手機製造廠富士康最大的勁敵。

近年大陸電子代工廠在政府有計畫的扶植下,快速成長,慢慢蠶食過去由台灣電子廠商所寡占的電子代工版圖,成為台灣電子業最大的威脅,而近期市場更團出鴻海與華碩未來可能在製造端朝向合作方式前進,雖雙方極力否認,但法人卻認為,在大陸專業代工廠威脅下,雙方合作將是維持競爭優勢最佳方法。

近年鴻海集團進行電子零組件上下游整合計畫,而富士康族負責手機產品相關整合,除專業代工(EMS),旗下更擁有奇美通訊負責中高階手機開發設計,並整合零組件包含機殼、PCB、按鍵、連接器等。

富士康已是全球前五大手機品牌廠諾基亞、摩托羅拉、三星、索尼愛立信及LG主要EMS合作夥伴。比亞迪電子近年也快速複製富士康整合上下游的模式,近年手機相關業務成長快速。

投信分析師認為,富士康已是諾基亞及摩托羅拉最大代工廠,占代工比重達35%左右,而比亞迪電子占比重僅約10%,以國際品牌廠角色思考,未來如果要增加委外代工比重,新訂單部分勢必會給第二代工廠比亞迪電子,進行分散風險,加上近年全球手機市場成長趨緩,未來富士康成長也將隨大環境表現影響,比亞迪電子則有新單成長空間,比亞迪電子成長空間將大過於富士康,未來甚至可能分散國際品牌廠商對於富士康的代工依賴度。

【2008/09/28 經濟日報】

程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雷曼拖累 連動債銷售急凍

【聯合報╱記者孫中英/台北報導】

2008.09.20 02:33 am

雷曼兄弟聲請破產拖累台灣五萬多位投資人,現在民眾聞連動債色變,包括中國信託、國泰世華及元大銀行都已全面暫停新的連動債產品上架;台北富邦、台新和華南銀行雖然仍有新的連動債產品,但都將減少銷售檔次,連動債銷售急凍。

連動債產品在台灣大賣六年,因為踢到雷曼兄弟大鐵板,大型財管銀行紛紛停售新的連動債產品。中國信託、國泰世華及元大銀行全面暫停新的連動債產品上架,三家銀行表示,何時恢復銷售連動債產品,要看市場反應,現在看來投資人興趣缺缺。

中國信託原本還正在募集一檔連動債產品,但是乏人問津,中信銀已提前將該產品下架,中信銀目前沒有銷售任何一支新的連動債產品。

台新、台北富邦銀行則表示,目前架上仍有正在募集的連動債產品,有幾支新連動債產品因為已和投資銀行簽約,還是會推出,但肯定未來新連動債募集檔次會減少。

銀行業者還表示,除少數避險基金的連動債產品,每個月開放贖回一次,現在幾乎各家銀行早就比照基金,開放「天天贖回」連動債產品。還有銀行主管說,如果不開放天天贖回連動債,在這種金融風暴期間,銀行可能早就被客戶罵到臭頭。

包括中國信託和北富銀,仍在持續尋求投資銀行買家,對雷曼兄弟連動債出價,但不管是美系或歐系的投資銀行,目前買價仍出在三成以下。

據了解,有一家大型美系外商銀行受國外投資銀行委託,正向本國銀行頻頻探詢,接手雷曼兄弟連動債。

據這家美系外銀表示,雷曼兄弟債權機構已召開初次債權人會議,最樂觀估計,雷曼兄弟在扣除資產減損後,連動債產品投資人最高約可拿回四成五到五成的投資資金。外銀指出,這是為什麼有這麼多投資銀行打算先搶進雷曼兄弟連動債的原因,投資人不必擔心持有的雷曼兄弟連動債變成壁紙。

外銀業者還表示,目前日本是雷曼兄弟亞洲最大的受害國;台灣雖然也有八百多億元,但還不是「主要債權地區」。

【2008/09/20 聯合報】

程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元走堅 BTC輸油管線恢復運作 創17年最大跌幅
  • 2008-08-23
  • 中國時報
  • 【中廣新聞/鄭師誠】

國際美元走堅,英國石油公司裡海通往土耳其輸油管線恢復運作,油市備受壓力,周五每桶大跌超過6美元,創17年最大下跌金額。

    紐約10月原油期貨周五大跌6.59美元,收在每桶114.59美元。 隨著美元行情反彈,商品規避通膨的作用減弱,能源期貨隨之告挫。

    土耳其官員宣佈,起自亞塞拜然經喬治亞至土耳其地中海海岸的輸油管線,已經恢復運作。

程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指標性企業鮭魚返鄉 旺旺蔡衍明 傳近期拜會劉揆
  • 2008-08-12
  • 工商時報
  • 【呂雪彗/台北報導】

     繼鴻海之外,外傳劉揆近期內將安排會見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據悉,行政院、金管會正密集延攬具有指標性海外企業台商,探詢回台上市意願,由政府高層出面展開遊說,一旦決定返台上市企業,將安排劉揆與企業主會面的各種形式對外宣傳表達,在資本市場掀起一股鮭魚返鄉氣勢。

     行政院高層表示,目前國際油價下跌,美元轉強,美股表現不錯,台股也由谷底翻升、表現活絡,正是吸引海外企業來台掛牌上市櫃的好時機。

     高層表示,證交所曾對海外台商企業進行問卷調查,曾有十七家指標性台商企業有意願回台第一或第二上市,包括鴻海富士康、旺旺食品、達創等,但證交所也努力在泰國、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甚至美西等地,尋找發展有成的指標性企業,遊說其回台上市。

     據了解,繼鴻海之後,政院正尋找第二家具有高度指標性海外企業及台商企業,探詢其回台掛牌興趣,希望由政府高層出面,積極展開遊說,若有意願的台商或海外企業,將以各種方式安排宣傳,包括安排劉揆與企業主見面互動。

     據悉,近日傳出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有意近期內拜會劉揆,針對政府近期積極推動兩岸鬆綁及亞太金融中心與資產管理中心交換意見,但因劉揆行程滿檔,並未排入本週行程中。

     政院核心官員表示,若企業界有意見表達,劉揆有空一定樂於會面,順便可以遊說企業加碼投資台灣,支持政府愛台十二建設等計畫。

     經建會目前掌握資料包括旺旺集團外,還有達芙妮鞋業、中國大陸最大通路商的百腦匯資訊廣場、湯尼威爾(TONY WEAR)服飾等公司,可望回台設立營運總部;另有「鴻海第二」稱號的奐鑫集團,及全球第二大專做液晶顯示螢幕組裝冠捷數位等公司,均有意願回台第二上市。

程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京奧 開啟高畫質電視時代

【經濟日報╱本報綜合報導】

2008.08.09 03:31 am

北京奧運開幕式中華代表團依簡體漢字筆畫順序在第24位入場。
特派記者鍾豐榮/攝影

2008年北京奧運昨(8)日開幕,由於今年北京奧運首度以高畫質播映,中華電MOD平台昨天部分地區開機率一度達到六成,較之前三成左右的開機率高出一倍,預期部分地區可衝上七成水準,高畫質(HD)電視時代正式啟動。

中華電MOD平台昨天一度因為瞬間流量過大,導致部分地區短暫當機,但已迅速排除。MOD目前廣告營收約千萬元之譜,包括Nike等業者都是廣告主,預期除了昨天開幕式外,13日中華隊的棒球賽也將帶動另一個收視高峰。

中華電昨天晚上8點奧運開幕時間,於台北新光三越站前廣場、台北縣政府縣民廣場及台北士林夜市旁的中華電營業所戶外架設300吋超大螢幕,全程透過MOD高畫質(HD)直播北京奧運開幕典禮,讓沒能前往北京的觀眾,也能有如親臨現場的感受。

中華電董事長賀陳旦表示,MOD用戶在奧運期間,可以隨選視訊或現場直播方式,免費收看包括總主場北京國家體育館(鳥巢)的28場比賽及所有其他精采賽事,為中華代表隊加油。

中華電MOD平台昨天在彰化、南投、雲林、屏東等地開機率都衝上六成,整體而言,用戶平均帳單金額也有成長一倍半的實力。

此次台灣傳統媒體的轉播權,是由台灣無線四台台視、中視、華視及民視斥資2.6億元獲得國際奧會授權,取得奧運轉播權。目前台灣約600萬到700萬個家庭可以接收到無線四台的地面,MOD約有54萬用戶,400多萬戶網路族群。

國內通路業者觀察,今年北京奧運首度以高畫質播映,引發的高畫質電視換機潮較往年奧運、世界盃足球賽時更為明顯。不少廠商趁著奧運時調降37、42吋以上液晶電視價格以刺激銷售。

今年初才剛推出的Full HD液晶電視,6月搭著奧運周熱潮,各量販店的銷售量一路狂飆,單月銷售量超過今年1月到5月月平均銷售量的五倍以上。

雖然Full HD同尺寸價格高於其他液晶電視數千元甚至上萬元,但仍有不少為了看賽勢的消費者願意購買。(記者費家琪、黃晶琳、謝佳雯、李至和)

【2008/08/09 經濟日報】

程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程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何我沒錢-迷思179》暢銷金融商品背後的秘密

李雪雯 2008/04/24

儘管「實力」絕對是熱銷商品背後的重要支柱,但是在現行「依照交易次數收取手續費」的方式不變的前提下,台灣的投資人就不可能免於成為「強迫推銷」刀俎下的魚肉。

一直以來,台灣的投資人似乎都面臨一個魔咒:只要一窩蜂地搶進市場流行的商品,均難逃慘賠或套牢的命運。近來客訴(客戶申訴)特別多的結構債商品,就是其中的顯例之一。

這讓筆者聯想起前幾期,一位讀者問道:為什麼目前台灣真正的顧問制度無法建立?也就是理財諮詢(不論買保險、基金或相關商品),無法類似律師方式建立一套制度來給予酬薪?

這位讀者的問題,與暢銷金融商品背後的秘密關聯甚大。基本上,理財顧問與銷售業務員所扮演的,是兩種不同的角色,也都可以在社會上同時並存,互不牴觸。

但是筆者認為,台灣真正顧問制度無法建立的原因有三:一是「不知道業務員與理財顧問的不同」;其次是「民眾不肯花錢請理財顧問」;第三是「不知道哪裡可以找到理財顧問」?其中,最大的問題就在於第一項。

筆者猶記得學生時代,曾經幫某廣告公司的一家魚罐頭公司,進行市場調查。內容主要就是調查該品牌的銷路狀況,以及訪問店老闆有關「銷路好壞」的主要理由。當時跑了住家附近的超商及雜貨店,多數老闆都是制式化的回答:只要好吃,銷路就好。

最後問到一位常去買東西的店家,因為跟這位老闆很熟,他卻給了我當頭棒喝。他說:好吃當然是賣得好的條件之一,但要賣得好,也要看老闆推不推介。只要公司給的佣金多,老闆就會極力推薦,商品也一樣可以賣得好。

那位老闆的話,至今仍令我印象深刻。儘管「實力」絕對是熱銷商品背後的重要支柱,但筆者想藉著這個故事,部分解釋為何商品會大賣特賣?同時說明銷售業務員的工作與功能,是與真正的理財顧問大異其趣的。

事實上,理財的範圍比投資大很多,其中還包括風險的控管(保險)、稅務規劃,以及「如何整體運用不同的投資理財商品,才能達到這輩子的所有人生財務目標」。

理財顧問的主要工作,並不是告訴客戶現在要去投資哪家的股票或基金?而是告訴客戶:如何界定個人或家庭的各項投資理財目標?金額有多少?依現有的收入支出狀況,是否或者用什麼方法,才可以達到這個目標?而這完全與「靠收取手續費,以銷售業績為導向」的業務員不同。

簡單來說,理財顧問並不是賣東西,而是提供資產配置規劃的人。同時,這個資產配置,絕對不只是某一投資工具的資產配置(例如單純的基金或是保險領域而已),而應該是各個資產的搭配。

以人體來打比方,都需要不同的維他命組合。例如有的人缺鐵、缺鈣,卻不缺維他命B;但另外一個人可能是只缺維他命B群,卻不怎麽缺鐵…。而這個動作,應該是由專業的醫師,先幫消費者做一些測試或檢查,才能確定消費者要去買哪些維他命來吃。

所以理財顧問絕對不會靠「賣消費者商品」為業,而是以他的醫學專業知識與經驗來收費;至於業務員的角色,就是藥房的銷售人員。他不可能告訴消費者還缺哪些維他命,他只負責賣各種廠牌的藥品,由你自行決定要買哪一個品牌。

筆者無意貶低各金融機構的銷售人員,因為許多業務員不是同樣具有合格理財顧問的證照,就是同時具有整體理財規劃的概念。所以,最大的問題就出在「制度」上。

因為目前各金融機構對客戶所收取的費用,是採取「依交易次數」收取手續費。不管客戶有沒有賺到錢,光是買或賣一次,就會被扣相關的費用。只要這樣的遊戲規則不變,再有良心的理財顧問,除非甘心一家大小都跟著自己「餓肚子」,不然就只有「配合公司政策」的份。

聽聞許多已經考取CFP的人,在金融機構裡既沒有加薪,實際上也沒有受到重視。原因就在於:他們沒辦法依照上級的意思,努力執行商品銷售,並且達到公司所規定的業績「配額」。

但是據了解,國外是有公司是採取「依客戶資產淨值大小」來收費。由於客戶定著力高,理財顧問的收入也不是看「客戶交易次數的多寡」,所以,也比較能避免「慫恿客戶頻繁進出,客戶還未實際賺錢,就先虧掉多層手續費」的缺失。

不過,依筆者對時下金融機構的了解,要它們主動由現行的「依交易次數收取手續費」的方式,改為「依客戶資產淨值收取一定比率手續費」,恐怕是「難上加難」。

首先,「依資產淨值」的方式可能讓金融機構忙碌了一年下來,還無法從客戶處賺到錢,這不符合大老闆或是股東「讓業績大幅成長」的期待;其次,這種「主動把該賺的錢往其他公司趕」的做法,在市場客戶還未形成共識之前,金融機構更不可能冒然從事的。

如果這樣的前提背景持續下去,台灣的投資人就不可能免於成為「強迫推銷」刀俎下的魚肉。金融機構變革的動力來源,就只有靠投資人的自覺、自醒才行。

這是因為制度要能成功,最重要的關鍵在於:投資人要能接受「顧問付費」的做法。如果投資人不覺醒,理財顧問的重要性無法突顯,金融機構及整個社會也絕不可能突發奇想地重視理財顧問的地位及功能。

所以,當一般大眾都只在乎那個「投資」,並且把「投資」與「理財」劃上等號。覺得只要能「賺到錢」,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就代表著「已做好的投資理財規劃」;或者是根本不知道「在自己沒賺錢的同時,金融機構卻靠著每一次的手續費而賺飽飽」,那麼,真正的理財顧問制度永遠不可能建立起來。

或許有的讀者會這麼說:我自己的資產又不多,哪裡請得起理財顧問呢?不過以這一陣子,讓許多投資人虧損連連的結構債商品為例吧。一般人不是金融專業的人,怎麼可能了解這麼複雜的商品嘛?

連最近客戶頻頻虧損,金管會也只會向民眾喊話:購買前,千萬要弄清楚複雜的結構債。筆者講一句不客氣的話:這根本就是金管會的嚴重失職,放任金融機構坑殺小投資人。因為這類商品在國外,都只限對機構法人開放,不准金融機構買給一般投資人。

因為一般大眾本來就不是專家,怎麽能夠讓他們去獨自承擔「超過他們能力」的責任?況且只要對一般大眾開放,不管是銀行或券商的業務員,為了讓商品銷售出去,當然不可能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向客戶解說得太清楚,或者是誠實告知結構債的相關風險及不適合原因。

筆者認為,除了少數中的少數之外,多數金融從業人員都是具有道德良知的。會發生這種狀況,完全是制度使然。但是以結構債為例,在現階段金管會無法負起初步把關,或是建立一定制度的責任之前,理財大眾身邊必須有一位能扮演好「解釋結構債的風險,以及對投資人適用性」角色的理財顧問。

不管未來投資人是否可以從中獲利,至少他們是在「清楚了解」前提下,所做出的決定,也才可能心甘情願地接受賺與賠的後果。筆者相信,這不但能降「低投資人與金融機構糾紛」,也才是投資人之福。

程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焦新聞/2008.04.05

DRAM即將面臨生死存亡之戰?

程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蔡明介:IC設計登陸 該鬆綁了

【經濟日報╱記者曹正芬/台北報導】

2008.03.28 03:17 am

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的新書「競爭力的探求(全新改版)」中,闡述聯發科如何想挑戰營收50億美元的天險,以及企業如何經由不斷成長,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

程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商時報2008.03.22

程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華電的40億,進了誰的口袋?

【經濟日報╱記者 費家琪】

2008.03.10 04:20 am

中華電信因操作美元匯率相關衍生性金融商品,導致今年前兩月出現40億元帳面未實現損失。市場好奇的是,選擇權是零和遊戲,交易中有人賠錢,就代表另一方有人賺錢。問題是,誰賺走了這40億元?中華電與這個選擇權承銷商高盛之間,又到底是怎樣的關係?

匯損疑雲明明無險可避,但「不可思議」的交易,牽扯出與高盛的恩怨情仇。

中華電這筆匯損疑雲,引發外資圈、企業界財務人士廣泛討論,導因於中華電去年9月與高盛承作一筆條件式選擇權交易,在最近新台幣大幅升值中蒙受重大損失。

不少企業界老闆「看不懂」這筆交易,連中央銀行都覺得不可思議,認為中華電每年購料僅需2億美元,應該是「無險可避」的廠商;這也讓大家想破頭要搞清楚中華電與高盛間的複雜關係,以及這宗交易的來龍去脈。

高盛是中華電美國存託憑證(ADR)首次掛牌的承銷商,雙方合作愉快,算是親密戰友。但中華電2006年第二次發行ADR時,最初被選上的是摩根士丹利、美林與花旗環球,高盛因不願殺價競爭,並沒有被選為承銷商;不過,高盛狀告財政部公股小組,指責中華電不符合公共採購法程序,迫使中華電全案重新來過。

在中華電重新遴選後,高盛一如預期脫穎而出,還成為主辦承銷商,反敗為勝。好不容易關係好轉,這次中華電大虧且需買單十年的選擇權,又是高盛的商品。高盛與中華電到底是怎麼樣的關係?

這宗交易案的源起要溯及2005年。當時中華電董事長賀陳旦與經營階層在董事會中,以公司民營化後需要更靈活的財務操作,以及外資頻頻反應中華電財務管理太保守為由,希望董事會通過讓經營階層操作衍生性金融商品,但當時董事會有非公股董事反對此事。

據了解,有董事提出,中華電本業很賺錢,是穩健經營的公司,操作衍生性金融商品的風險很高,沒有必要投入;加上如何評比委託對象,也是一大學問,而在董事會中兩度退回此案。不過,最後仍因「公股董事占多數」具有投票優勢,全案還是過關,是為遠因。外銀自然對中華電這塊大餅很感興趣。

神秘贏家一場零和遊戲,賠上投資人權益,難道不該追問,「誰把錢搬走了?」

此外,美元匯率去年出現劇烈波動後,中華電已出現未實現虧損5億元並向董事會報告,當時就有獨立董事相當震怒,要求要徹查事件始末,相關人員更要撤職查辦。

某位熟悉財務操作的公司高層指出,選擇權是場零和遊戲,「我們虧錢,就有人賺錢」,即現在中華電未實現損失有40億元,意味另一方就有40億元的潛在利益。

大家都很好奇,與中華電對作美元的另一方是何方神聖?金融界人士分析,中華電購買的選擇權,是由數個選擇權組合而成,這種複雜度很高的產品,是承銷商與中華電共同商量出來的,承銷商還會找一個或一些人反向操作這個產品,只是高盛不會揭露交易對象,因此誰是大贏家,甚至可以一路拿著十年契約不放,永遠是個不能說的秘密。

而且依中華電揭露的契約交割條件來看,中華電沒有設下方風險,即賺錢賺到一定程度時契約就終止,中華電必須出場,但賠錢時,卻是無止盡的必須一路賠下去,而且合約長達十年,中途解約要賠償的代價太大,因此根本不可能喊卡。

金融界人士評估,中華電所說的以美元匯率過去17年平均值的30元計算時,公司十年後虧損15億元,是過度樂觀的說法,市場對十年後美元對新台幣匯率多半是看25元到27元,屆時虧損會再擴大。

至於這筆交易最大的可能虧損,即是合約的名目本金10.4億美元,約新台幣300餘億元;不過,這除非是美元屆時一文不值才會發生的情況。

在這場選擇權交易的零和遊戲中,是誰獲利匪淺,傷害投資人權益?恐怕這才是主管機構與立法委員最該關心的焦點,以及最應找出的答案。

【2008/03/10 經濟日報】

程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套房,被套牢 粉領購屋淪屋奴

【聯合報╱記者林韋任、孫中英/台北報導】

2008.03.02 02:33 am

這幾年不少建商紛紛推案,但不少財務規畫失當的粉領族卻面臨房貸付不出來、房子被拍賣的「變調婦幼節」。

程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投資連動債 四大陷阱

【聯合報╱記者孫中英/專題報導】

2008.02.19 02:17 am

股市表現不好,投資連動債產品問題一籮筐。許多在銀行購買連動債的消費者,投資不到一年才發現連動債既不保本、又有提前出場風險、本金折損率超高。專家說,投資連動債有四大陷阱,如果搞不清楚,千萬別進場。

保本陷阱

投資連動債,第一個大陷阱,就是到底什麼叫保本?遠東銀行資深產品經理王麗婷說,連動債可分成「保本、不保本(或稱「條件式保本」),但所謂保本的連動債,也是要「到期」才能保本,這是因為連動債產品,有一部分是「零息債券」,債券的特質,是持有到期才會保本。

如果一支連動債5年後到期,在5年內提前出場,就不保本。王麗婷說,一般強調保本的連動債,多半是連結到利率指標的連動債,例如投資標的連結到倫敦拆款市場利率(Libor),這種利率型產品的投資年期會比較長,可能是5到7年,投資人雖想讓資金保本,也要注意此時只能領到固定配息,但資金無法流動。

下檔保護陷阱

程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活理財》投資型保單 盈虧須自負

【經濟日報╱記者 李淑慧】

2008.02.19 02:17 am

去年在保險市場熱賣的投資型保單,在今年初全球股市大幅震盪時,客戶因為投進去的本金虧損,因而和保險公司產生糾紛。為了避免盲目追求流行,糊塗買了投資型保單,保戶在購買之前,要先瞭解投資型保單的本質。

投資型保險商品和傳統保單最大不同,就是要由保戶自負盈虧,自己承擔投資風險,賺的錢由保戶拿走,虧的也是保戶的錢。而傳統保單是由保險公司保證本金。

以「自負盈虧」來看,投資型保單不見得適合每位消費者,因為在很多人的觀念中,購買保險不可能賠錢。

另外,投資型保險商品與股票、共同基金、結構型債券一般投資商品最大的不同,就是投資型保單具有「保險」的成分,且給付條件、費用結構也與一般投資商品截然不同。如果你有「保險」的需求,再來購買投資型保單;如果只有「投資」需求,卻沒有「保險」需求,不妨直接去購買股票、共同基金、結構債券等,手續費還少一點。

目前大多數保險公司都把投資型保單當主打商品銷售,因此,消費者不論是到銀行通路,或遇到自己認識的壽險業務員,可能都在推銷投資型保單。在投保投資型保單之前,先問問自己下面幾個問題:

首先,檢視自己目前的保險保障需求與投保狀況,先問自己是否還需要再購買投資型保險商品,不要為了人情而購買根本不需要或不適合的商品。

其次,保險費是長期的負擔,要量入為出,不要拿短期收入的錢來買保險。確定自己在短期內無資金需求,以避免保單中途解約,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再來,勿聽信招攬人員勸誘任意終止原保單並轉保新保單,要確認瞭解轉換前、後的保障內容與保費負擔的差異。最重要的,由於投資型保單必須自負盈虧,必須先問自己在投資虧損時是否可以承擔,再來選擇合適的保險商品與連結投資標的。

如果確認自己可以承擔投資風險,接著還要瞭解保單的目標保費與超額保費的費用結構,因為所繳的保費並非完全拿去投資,有部分是拿來作為保障,另外還有部分被保險公司扣掉手續費、佣金等。最好請業務員提供建議書,試算扣除費用後保單帳戶價值的可能結果。

因為投資型保單仍然是保險的一種,要仔細閱讀保單條款,如果看不懂,務必請業務員或保險公司解釋清楚。

保險契約乃法律行為之一種,務必審慎為之,除非已完全瞭解商品內容,否則千萬不要輕易在要保書及相關投保文件上簽名。

最後,如果購買後不滿意該商品,收到正式保單後還有十天可以行使契約撤銷權,保險公司應全額退還所繳保險費。

【2008/02/19 經濟日報】

程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型保單》0%前置費未必省 後收可能付更多

【聯合報╱記者孫中英/專題報導】

2007.12.25 04:30 am

投資型保單一開始各項手續費率太高,讓人詬病,市場上因而出現多張標榜「零前置費用」的投資型保單,其實這種前期0%手續費保單,類似在市場多時的「B股基金」,進場投資時雖不收費,但在一定年限中出場還是要收費。

目前市場至少有7家壽險公司,推出「0%前置費用」投資型保單,而且全部都是外商公司,包括安聯、保誠、南山、中泰、宏利、法國巴黎及康健人壽等。

宏利人壽副總經理鄭祥琨說,0%前置費用,等於客戶一開始投資,全部資金都放入市場投資,對客戶的確有利;但壽險公司還是有費用成本要因應,所以,零前置費用的投資型保單只是改為後收費用,即客戶提前解約出場時要被收費。

鄭祥琨解釋,壽險公司要因應成本,多規定客戶在6年內解約都要被收取一筆解約費用,而且在第1年解約時收費最高,例如一口氣要收到計畫保費的25%,繳費5萬元,就要收1.25萬元,而在第4年時解約,可能解約費用還有10%左右,但滿7年後解約,就不收費。這種做法,也是鼓勵投資人拉長投資年限。

此外,後收型保單,跟一般投資型保單一樣,每個月還是有行政管理費支出,也是收固定金額,或保單價值的千分之3到萬分之8,如果買的是投資型壽險保單,照樣要交危險保費。

買這種「前置0%、費用後收」的保單,還有一點要注意;就是,在保戶每個月都要繳的「行政管理費用」部分,如果保險公司是採保單帳戶價值的「趴數」收取,若投資績效長年不錯,代表保單的帳戶價值會愈滾愈大,此時保戶按趴數繳交的每月管理費用無形中也會越來越高。

【2007/12/25 聯合報

程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投資型保單炒短線 沒賺頭

【聯合報╱記者孫中英/專題報導】

2007.12.25 04:30 am

除非手上的投資型保單短期內能夠大賺,否則短線進出,投資人的獲利可能還不夠付手續費。

程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超越貧窮線 為什麼富者愈富,貧者愈貧?

天下 2007/12/21

主計處上調台灣全年經濟成長率達五.四六%,經濟成長數字亮眼,為何一般民眾仍覺得日子難過?《天下雜誌》特別深入追究,為你揭開其中謎團。

【文/賴建宇;攝影/邱劍英】

「經濟成長率五.四六%?會不會是主計處跟消費物價成長率一.六五%搞混啦!」一位經濟學家開玩笑地表示,這樣比較能符合外界一般的感受。

是什麼原因讓一般老百姓和經濟學家都會對五.四六%的經濟成長率感到詫異?

所謂的經濟成長率,是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按固定期價格計算之年增率。

統計盲點1 貿易平減,讓GDP「虛胖」一兆

首先,台灣近年來對外貿易條件的惡化,是造成實質GDP「虛胖」的主要原因。從二○○○年到二○○六年,台灣的經濟成長大約一半是貿易出超的貢獻,前金融研訓院院長薛琦分析裡面有很大的比例,是進出口物價的調整產生出來的。

按照GDP的定義,出口減進口計為GDP當中的貿易貢獻。過去幾十年來,不管進口或國內物價多是呈現上漲的趨勢,為避免在計算「經濟成長率」時受物價波動,必須設一個基準年,把物價調整回去成為「實質經濟成長率」,好方便比較。

我國訂的基準年為二○○一年,又恰好二○○二年是產品進出口價格成長率的分水嶺,之前進出口物價成長率互有高低,但之後,由於國際原物料開始上漲,相對的我國出口電子資訊產品價格卻一直滑落,進出口物價相對指數愈拉愈大。

以佔出口將近一半的電子產品來說,今年十一月的出口價格只剩二○○一年的七成。意思是假如今年出口一台七千元的十七吋液晶螢幕,在換算成實質GDP時,可以調整成一萬元;同理,進口的一桶原油,在平減到二○○一年的物價後,價格只剩三分之一。

就是這樣的「平減魔術」,出口虛增,進口虛減。據主計處資料顯示,貿易損失二○○四年超過六千億,二○○五年八千億,去年超過一兆。「這筆錢是外國人賺走的,」前經建會副主委葉萬安對於貿易損失愈來愈高感到不滿。

「其實那是虛的嘛,老百姓當然感受不到,老百姓的生活消費都是用當下的物價,」薛琦說。

統計盲點2 折舊貢獻,不是真正當年的產值

第二個原因造成GDP虛胖的是折舊。GDP算的是投資毛額,也就是除了每年新增的投資外,尚包含機器設備折舊。這幾年台灣經濟成長的明星產業「兩兆雙星」中的兩兆產業——半導體跟面板。兩者都需要買進大量機器設備,而且汰舊率高、折舊率也高。如果這兩個產業比重愈大,就表示GDP必須提列愈多的設備折舊,這部份是不能拿來消費的,因此民眾也感受不到。薛琦引述主計處資料發現,折舊佔GDP比重從二○○○年的一一.二%上升到去年的一三%,金額也從一兆一千億放大到一兆五千億。

統計盲點3 三角貿易,海外生產的獲利未必匯進國內

第三部份就是三角貿易的高估。所謂三角貿易指的是國內接單,海外生產、出貨。三角貿易佔我國出口比重自二○○○年不到一%開始,之後年年迅速攀升,到今年前七個月比重已經超過國內出口的一半,金額超過六百億美元。

二○○五年主計處改變GDP計算方式,採取有別於央行「現金制」的編算基礎,原本是企業獲利實際匯回台灣才算數,現在採用IMF「權責制」的統計基礎來對上市公司調查,只要企業認列海外獲利,就計入台灣的GDP。由於這部份獲利未必會匯回台灣,自然民眾也未必能如實感受到數字的成長。

經濟成長,政府幫倒忙

除了統計盲點外,薪資沒有漲更讓一般勞動階級感受不到經濟成長。一方面薪資成長率近七年全國平均不到二%外,主計處統計勞動報酬佔GDP比重也顯示,從一九九○年的五一.四%,一路下滑到二○○六年的四五.六%,顯示勞工可分享到的經濟果實愈來愈小塊。

結果就是大家口袋都薄薄的。中央研究院經濟所研究員梁啟源分析一九九九到二○○五年家戶所得年平均成長率僅僅是千分之一,支出成長卻是一.二%。

冰冷的大環境下,政府不但沒有刺激景氣,反而將總預算的大餅漸漸轉往國防與社福。明年度的中央總預算書上,經濟發展只剩總預算的一一.九%,五年內少掉四個百分點,預算也從二○○四年的兩千五百億,一路縮到今年的兩千億。

檢視過去十年的GDP結構,政府投資貢獻經濟成長只有一年為正,最近更連續八年都是負成長,每年投資經費從十年前的五千億,到今年只剩四千一百億。

不僅規模縮水,政府在編列經濟發展預算的「純度」也遭立委質疑。依據立法委員林滄敏辦公室提供資料,二○○二、二○○三年,國庫彌補國安基金已賣出實現虧損達八十九億,另外拿台糖股票作價三七七.九億彌補帳上未實現虧損,累計過去國庫撥補高達四六六.九億。

一向治學嚴謹的梁啟源在計算複雜的經濟成長率時,也覺得奇怪,他自己的模型怎麼無法和主計處公布的兜在一起。他一探究竟發現,政府前幾年居然把這筆國安基金的虧損列入經濟發展支出中。難怪「過去幾年來,政府投資是負成長,但政府預算沒有負成長,」找到答案後這位認真的學者不禁搖頭。

外熱內冷惡性循環

政策傾斜、財政緊縮造成的結果就是整個社會對於投資、消費趨於保守。我國閒置在銀行裡面的資金高達一兆四百五十六億,這些就是儲蓄減掉投資後剩下的超額儲蓄。台灣超額儲蓄率今年創SARS以來的新高達八.一%,明年主計處甚至估計會達到八.九%。再看包含流動貨幣與銀行存款的廣義貨幣數M2,年增長率連續兩個月低於央行目標區三.五%,「就是銀行不放款,錢要放出去才是貨幣,在褲子裡的都不是貨幣,」中研院研究員吳中書如此解讀這個強烈的訊號。

「好就好,不好就不好,我覺得面對問題最重要,」這是吳中書給政治人物和老百姓的忠告。

【天下雜誌387期 超越貧窮線】

程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