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無法直航,快速削弱台灣港口利基,全球重要航商最近開闢新航線,已出現排除台灣港口的現象,舊有航線原本泊靠高雄港的大船也減少進出,改由中小型商船接駁,高雄港在全球航線的地位岌岌可危,日趨弱化。
國內出口貨櫃在航運中的地位也大不如前,經常被分配到較不好的艙位,良好的艙位多分配給貨源充裕或運價高的地區。
中華民國船長公會理事長丁漢利表示,航運界早就感覺到,包括全球最大航商丹麥麥司克集團(MAERSK SEALAND),以及國內長榮、陽明等大型航運公司,5,000TEU(標準貨櫃)以上的貨櫃船到高雄港的次數愈來愈少,經常隔了好久才在港區「驚鴻一瞥」,與之前的盛況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丁漢利說,這是一股趨勢,也是國際航商追求高效率目標下必然的結果,主要原因是台灣貨源變少,加上兩岸無法直航所造成。當中國大陸扮演世界工廠角色之際,台灣與大陸無法直接通航,台灣港口釋出的貨源量更相形見絀。
舉例說,一艘5,000TEU的大型貨櫃船到台灣只能攬運1,000TEU,其餘八成的艙位還要到其他鄰近港口招攬,但是到大陸港口可能一下子就滿艙,在這種情況下,大型貨櫃船到台灣的意願自然就降低。
尤其船租愈來愈貴,一艘大型貨櫃船一天租金就要7萬至8萬美元,兩岸不能直航,航商已經很難忍受多花三、四個小時轉到高雄港,萬一貨源又不如預期,下次就不太想來了。
高雄港務局官員說,最近大陸沿岸開闢不少新港口,許多重量級國際航商規劃新航線,確實都將高雄港排除在外,例如由廈門出發,經寧波、上海後,就北上釜山,直接到美國西岸各港口,只要11天至12天航程即可,被航運界認為相當具有競爭力的航線。
港務局官員指出,商場本來就十分現實,台灣出口的運量如果太少,運量少航線邊際利潤就低,航商於是會將艙位多分配給貨源充裕或價格高的地區,一切以利益為依歸。
高雄輪船公會理事長劉森榮表示,國際航商考量成本,泊靠港口的數量是愈少愈好。近年來台灣出口貨品形態,逐漸由傳統產業製品改為輕薄短小的科技產品,貨櫃運量下降,對台灣港口的營運產生衝擊。
因此現在很多小型貨櫃船不太常到高雄港,如果運量再下滑,以後可能連母船都不來,只要透過接駁船操作即可,屆時就算開放兩岸三通,都很難挽救高雄港的頹勢。
【2006/06/12 經濟日報】
留言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