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來源 2006/7/26中時電子報網站
好書推薦》下流社會:新社會階級的出現(書摘)
|
||
作者/三浦展
中譯/吳忠恩
出版資訊:台北:高寶書版(ISBN 986-7088-54-9)】
![]() |
《下流社會:新社會階級的出現》(高寶提供) |
首先,先來測試一下你的「下流程度」。接下來的12個問題當中,如果有一半回答為「是」的話,那你就是屬於「下流」階層。
□ 1. 年收入尚未達到實際年齡的10倍(以1萬日圓為單位)
□ 2. 只想輕鬆的過每一天
□ 3. 能每天過著像自己的生活是最好的
□ 4. 隨心所欲,只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 5. 凡事嫌麻煩,個性散漫,喜歡悶在家裡
□ 6. 喜歡一個人獨處
□ 7. 覺得自己個性樸實、不起眼
□ 8. 認為流行就是展現自我風格
□ 9. 有時覺得,吃東西是一件麻煩的事
□ 10. 常常吃零食和速食
□ 11. 時常整天待在家上網、打電動玩具
□ 12. 未婚(男性33歲以上、女性30歲以上)
社會階層差距正在擴大。這些年來,關於所得差距擴大,造成學歷及能力的差距跟著擴大,因而導致社會階層差距固定化,喪失流動性,或者「希望差距」也隨著擴大的說法,經常被提出來討論。
那是因為日本正從以前的「中流社會」逐漸走向「下流社會」(當然,「下流社會」是筆者所創造的名詞)。
從「中流化」到「下流化」
「中流社會」是戰後的日本,也就是從1950年代後半期至1970年代前半期,高度經濟成長期之下所發展出來的社會型態。到1950年代為止,日本是由少數的「上流」(即使不工作也很富裕的有錢人、資本家、地主等)和多數的「下流」(無論如何工作也無法成為有錢人的貧窮人)所形成的社會。這個現象在後序章節中將會有詳細的描述。
高度經濟成長導致「新中產階級」的增加。新中間階級是以薪水階層為主,雖然財產不多,但所得逐年增加,且預期生活水準也能夠逐漸提升的人們。特別是,在高度經濟成長期從「下流」提升至「中流」的人逐漸增加,形成「下流」階層中流化的現象。
但是,目前階層差距擴大,主要是由於「中流」階層正往「上流」和「下流」兩個階層移動,形成兩極化發展。雖然是兩極化的發展,但是由「中流」階層提升至「上流」階層的人較少,而由「中流」階層下降至「下流」階層的人較多。也就是說,「中流」階層下流化的現象正在發生。
當然,這裡所指的「下流」階層並不是「下層」階層。一般認為,「下層」階層是一群過著有一餐沒一餐貧困生活的人。的確,接近如此貧困生活的家庭似乎也在增加當中。但是,基本上,本書所探討的「下流」階層,是指「中下層」階層,和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沒有關係。但如果和「中流」階層比較起來的話,似乎仍然感到些許的不足。
以1960年代為例,沒有電視的家庭很難說是屬於「中流」階層。但是,現在「下流」階層的人們,擁有個人電腦、DVD放影機的大有人在。由此可以看出,單就所擁有的物質生活來看,「下流」階層並非是絕對貧窮的。那麼,到底「下流」階層有什麼不足呢?就是積極性。「中流」階層當中,缺乏積極性因而逐漸下降或沉淪的人,就會淪落為「下流」階層。
而本書中所指的「上流」階層,是指「中上層」階層的人,並非那些只靠著利息就能生活的有錢人。
積極性低、能力低的是「下流」人
究竟「下流社會」是個什麼樣的社會?為了能夠具體的描述,我們必須了解人們日常生活的情形,特別是其消費或生活的型態。
但是很可惜的,目前經濟學者或社會學者所做的階層研究中,並沒有關於消費的相關資料。因此,筆者在2004年11月和2005年5、6月,進行了有關階層意識差別導致其消費行為不同的分析。本書第3章至第8章,將針對調查的結果做一概要性的介紹。從調查結果中也能看出,被稱為年輕族群的世代,也就是以現在30多歲前半為中心的年輕世代,具有「下流化」的傾向。
由於這個世代人數眾多,因此他們的動向對社會或消費趨勢有著相當程度的影響。根據筆者的調查,在這個世代當中,特別是男性,生活水準為「中下」階層及「下」階層的占了大多數。
階層意識不只受到所得和資產的影響,學歷、職業也是重要關鍵。而且,除了自己的條件之外,父母的所得、資產、學歷、職業等因素,對於個人的階層意識也有相當的影響。此外,更有趣的是,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階層意識和個人的性格、價值觀、興趣、幸福感、家庭背景有很大的關係。
前文所提及的「下流度測試」,也是根據調查結果所歸納而成的。從選項當中可以看出,所謂「下流」,並非只有所得低,還包括溝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積極性、學習積極性、消費積極性等;也就是說,對整個人生的積極性都比較低。
那樣的結果造成所得無法提升,未婚的機率也較高。而且在他們之中,終日漫無目的閒逛、散漫的活著的人也不少,因為他們認為以這樣的方式來過日子比較輕鬆。
現在的年輕族群,是日本社會成為中流社會之後誕生的世代。年輕族群以後的世代,從未真正見過貧富差距懸殊的情況。這些年輕族群住在郊外新興的住宅區,有著相似的打扮;年收入相同的人,住在相同的房子裡、開著相同的車。
優渥的生活使他們認為這些都是理所當然。所以,基本上想要由「下流」階層提升至「中流」階層的積極性非常低;相同的,從「中中流」階層提升到「中上流」階層的志向也很薄弱。甚至在他們成長過程中,從未想過會從「中流」階層淪落到「下流」階層。
這道理就像爬山一樣,由於對山頂上一切美好事物充滿期待,因此想登上山頂一窺究竟。然而,在即將登上山頂之前,若是已滿足於當前的風景,或是認為山頂上應該沒有真正想要的事物時,任誰都會失去繼續攻頂的動力。
折扣商店裡販賣著令人無法置信的超低價商品,甚至連經典的歷史名曲專輯,也只要百元(日圓)。這樣的時代可說是,連想要努力工作也會被認為奇怪的時代,因此大家順理成章可以過著漫無目的的生活。
這個以年輕族群為中心的社會,和之前的社會是不同的。即使是同時間進入社會開始工作的人,過了30歲,大家薪水的差距可能變成好幾倍。極端來說,整個社會就是由少數像堀江貴文(譯注:日本入口網站活力門(livedoor)創辦人)那樣的人、大量的打工族、失業者,以及無職業者所組成。
若是整個社會充滿了向上攀升的積極性,那麼即便是缺乏積極性的人,都可以搭上這個潮流,不知不覺中隨著上升。但是,如果整個社會停止上升,那麼只有具積極性和有能力的人可以往上攀升,不具備這樣能力的人便往下沉淪。
以這個時代為主,當下年輕世代價值觀、生活模式、消費行為的改變,是本書所要討論的最大主題。
(更多詳細內容,請看《下流社會:新社會階級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