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工商時報2007.07.26
上半年3.7% 非耐久性消費品 漲幅16年次高
【于國欽/台北報導】
上半年3.7% 非耐久性消費品 漲幅16年次高
【于國欽/台北報導】
行政院主計處昨日表示,今年上半年包括汽油、瓦斯、化妝品、衛生紙、藥品在內的「非耐久性消費品」大漲三.七%,創下近十六年次高,近兩年「非耐久性消費品」漲幅,更已創下二次石油危機以來的新高,顯示在日常生活裡消費頻率較高的產品,近來漲勢極為可觀。
主計處表示,在近四百個查價項目群中,消費頻率較低,可能四、五年才會購買一次的家電、家具等「耐久性消費品」近年來持續跌價,此外今年以來蔬果盛產也抑制了食物類產品價格上揚的力道,這恰好與一些日常用品大漲的走勢,呈兩極化走勢。
主計處表示,蔬果與耐久性消費品合占消費者物價(CPI)的權數高達三成,正是這三成的消費品持續走跌,拉低了整體的CPI,若排除這三成產品,而觀察那些消費頻率較高的「非耐久性消費品」及「半耐久性消費品」,便會得到不同的答案。
依主計處統計,包括水、電、瓦斯、香菸、美容化妝品、衛生紙、藥品、清潔劑、書刊等採購頻率較高的「非耐久性消費品」去年大漲五.四六%,創下近二十六年最高,今年在這麼高的價格基礎上續漲三.七%,創下近十六年次高,顯示與民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消費頻率較高的產品,近年來漲勢,已創下二次石油危機以來的最高水準。
至於光碟片、成衣、餐具、塑膠文具及輪胎等「半耐久性消費品」上半年漲幅也達一.五%,也創下近十一年次高。
由「非耐久性消費品」及「半耐久性消費品」價格的上揚,顯示國際農工原料飆漲的效果已明顯反映在國內消費品的價格上,只是受到家電、電腦及蔬果價格走跌的影響,才使得CPI上半年僅微漲○.六一%。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