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6.03.19  工商時報

金融機構錢滿為患,下一步出路在那裡?

工商社論

    據中央銀行統計,今年元月金融機構實際流動準備達五.六四兆元,比法定應提準備多出四.二三兆,可說是錢滿為患。這些資金原本應用於放款,但因找不到適當授信對象,銀行只得將資金存放於央行定存單、同業拆借或投資公債,使拆款利率及公債殖利率不升反降。另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由於卡債風暴,銀行消金業務緊縮,今年元月金融保險業就業人數,較前一個月大減約五千人,未來銀行業將湧現一波波失業潮。

    台灣在民國八十年代初期,開放新銀行及票券公司設立,競爭壓力使金融機構授信浮濫,放款品質下降,許多企金客戶大舉借錢,炒作股票及房地產,種下禍根。同時期台商大舉赴海外及大陸投資,照說銀行業也應同步赴海外發展,對台商提供服務。但政府對金融業赴彼岸發展設嚴格限制,且台灣金融業國際化能力不足,跟不上台商發展的腳步,業務逐漸流失。眾多新舊銀行,爭食台灣島內狹窄、有限市場,利潤日益微薄。一九九七年開始的東南亞金融風暴,以及隨後發生的「本土金融風暴」,使銀行「企金業務」遭到重創。許多銀行改弦更張,轉攻個人金融業務,包括房貸及消費金融、財富管理。但房貸業務殺價慘烈,銀行無利可圖;財富管理則因銀行專業及國際化程度不足,且業績壓力使銀行趨於短視近利,力推連動債、結構債等爭議性業務,許多客戶蒙受損失。再加上投信發行的債券基金曾一度大賣,銀行存放款業務都面臨激烈競爭。許多銀行傾全力發展消金業務,尤其是雙卡業務利率偏高,銀行更趨之若鶩。

    台灣銀行業的雙卡業務驟起暴落,有相當特殊背景。近年由於經濟全球化及企業外移,台灣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許多原來的中產階級,淪為中低收入戶,貧窮人口比重逐年明顯增加。再加上民國六十年以後出生的新世代,比較養尊處優,消費傾向偏高,儲蓄意願薄弱,視借錢消費為常態。銀行與「卡債族」兩者一拍即合,雙卡貸款遂大行其道。我們近幾年來一再發表社論,指出此風不可長,因人口老化及少子化趨勢下,應提高全民儲蓄率,年輕人未來負擔沈重,尤應重拾勤儉美德,撙節支出。我們曾明確指出雙卡業務對民眾、銀行與國家,可說是「飲酖止渴」。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政府高層及金融主管機關毫無危機意識。一直到卡奴自殺蔚為風潮,政府才強力介入,但為時已晚,手段也不太正確。

    面對前述棘手局面,立法院提出對雙卡利率設上限(如定為一二%),此可說頭痛醫腳,並未對症下藥。因未來銀行資金成本與通貨膨脹率都可能上升,如將雙卡利率上限設定在某一固定水準,必使此一貸款業務停擺,銀行中介功能喪失,形成「金融反中介現象」。現今銀行辦理雙卡業務,顯然低估違約率與違約損失率,勢將導致銀行鉅額虧損,經此教訓,未來銀行將趨謹慎。主管機關應要求銀行做好風險管理,未來辦理雙卡業務,除須提列更多自有資本、備抵呆帳外,最好仿指標房貸作法,讓利率依市場資金成本浮動。銀行也必須提出一套完整個金信評方法,視雙卡客戶信用不同採差別利率。如果銀行不能達成主管機關所定的嚴謹標準及程序,即應暫停擴展雙卡業務。如此消金風暴可望逐步平息。

    如前所述,現今銀行企金業務與個金業務都很難獲利,再加上券商的經紀業務與承銷業務,成長空間也很有限,台灣各種金融機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瓶頸。由於企業出走、國內投資意願不振,銀行業手中累積很多「爛頭寸」。我國央行在民國九十三年十月開始六度升息,央行重貼現率由一.三七五%,升至目前二.二五%,升幅約○.九%,但同期間銀行同業拆款利率僅由一%升至一.四五%,即後者升幅僅約前者一半,顯示央行升息政策「有名無實」。最近有銀行拒收一年期存款或大額存款,政府公債殖利率跌至二%或更低水準,均顯示資金苦無去路,銀行坐困愁城。

    就我們的看法,企業因應全球化最好的辦法,是比別人早一步國際化,銀行業亦然。據報導,新加坡淡馬錫將入股玉山金,日本新生銀行將入股日盛金,以及日本新橋集團將入股台新金,都是正面消息,可加速這些金控國際化腳步。另面對人口快速老化,銀行業也應開發銀髮族的金融商機,包括年金險、指數基金、絕對報酬金融商品等,均甚具發展潛力。金融業若不力圖變革,勢將被淘汰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程式.... 的頭像
程式....

電影雜記評論與其他

程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