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消費何以與經濟成長率脫節? |
2006/09/16 |
【經濟日報社論】
政黨輪替六年多來,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自習以為常的9%驟降為3.57%。但人民所得增加遲滯,失業人口增加,工作缺乏安全感,隨時可能被裁減,不敢正常消費,生活有每下愈況之感,並未感受到3.57%的經濟成長率。所得、消費增加率何以與經濟成長率脫節,值得深入探討,以供決策當局參考。 根據聯合國國民會計制度,「經濟成長率」是指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的增加率;而「國內生產毛額」則代表一國的經濟規模與國力大小,其增加率即國力增長的能量。但「國內生產毛額」並非「國民所得」,不全為人民所得,兩者間還有一大段差距。「國內生產毛額」中尚包括「固定資產消耗」,即一般會計帳上所提存的固定資產折舊準備,屬企業或政府所有,另一項是「間接稅」,也屬政府收入;在計算「國民所得」時,此兩項皆應扣除。 影響最大的是,「實質」國內生產毛額按固定價格計算,台灣是以2001年為固定價格基期,而四年來不論出口品價格,或進口投入品(原材料)價格,都有相當大的變化。不幸的是我們出口以電子資訊產品為主,其價格年年下降,而進口的則以石油、原材料為主,其價格則節節上升。這種出口產品價格跌、進口產品價格漲所造成的對外貿易條件的變動,對我國是損失,亦應在「國內生產毛額」中扣除。 「國內生產毛額」扣除「固定資本消耗」、「間接稅」及「對外貿易條件惡化損失」後的餘額,才是人民拿到手的「國民所得」。問題嚴重的是此被扣除部分占GDP比例不斷擴大,自2000年的17%至2005年大幅提升到23.5%,增加6.5個百分點,且幾全為「對外貿易條件惡化損失」擴大的影響。對外貿易條件的急驟惡化,不僅廠商進入微利時代,國民所得近六年來平均每年僅增加1.7%,而每人所得祇增加1.2%,僅及經濟成長率的三分之一;難怪人民沒有感受到3.57%的經濟成長。因此,要提高每人所得增加率,唯有大幅提高經濟成長率及改善對外貿易條件惡化二途,均是政府政策著力的所在。 近六年來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之所以大幅下降,根本原因仍在內需不振。而內需不振,除民間投資幾呈停滯外,民間消費增加率的急驟下滑,因其所占GDP比重高達六成以上,對經濟成長率下降的影響遠大於民間投資。在政黨輪替前的40年間,民間消費實質增加率平均每年高達8.6%,超過經濟成長率,為支持經濟高度成長的重要力量。但政黨輪替後,民間消費實質增加率急速降為2.5%,成為拖垮經濟成長的關鍵。 近六年來民間消費實質增加率急速下降,除前述國民所得增加率大幅下滑,降低消費動能外,還有下列重要原因: 一是人口增加率的降低;過去人口增加率長期在2%左右 ,甚至有超過3%者;但1980年代以來,人口增加率迅速下降,最近六年平均每年增加率已降至0.5%,民間消費增加率自然隨之減緩。 二是人口結構的迅速改變;老年人口除醫療支出較多外,其他消費支出,均較一般人低;而六歲以下學前兒童的消費,在一般家庭中,多是消費的主力。可是近六年來,由於出生人口的大幅減少,自六年前的28.3萬人,去年降至20.5萬人,短短六年間下降27.6%,降幅之快速,世界少有,致使六歲以下幼年兒童人口,六年減少20%;但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卻增加18.4%。消費多的人口減少,消費少的人口增加,民間消費增加率,那有不降之理? 三是失業人口增多、貧富差距惡化;六年來失業人口增加51%,窮人增多,收入頓形減少,在動用過去儲蓄或借債度日的情況下,不得不節省日常開支。 因此,在五分位法所得最低及較低兩組的40%家庭,計有715萬人六年來實質消費已是負成長,對民間消費的增長,是一大衝擊。 四是高消費群的出走;自1990年代以來國內投資環境變化,許多產業已失去競爭力,不得不外移;尤其政黨輪替後,政策搖擺不定,缺乏一貫性,國內投資與生活環境更形惡化,於是不少企業高層隨企業外移;而此輩企業人士皆是高消費群,據估計在大陸即有120萬人。因此,五分位法最高所得組家庭,實質消費自1988-93年的平均每年增加6.6%,最近六年驟降為0.2%,顯現高消費群出走,對最高所得組家庭消費的影響。 所得、消費增加率與經濟成長率脫節原因,已分析清楚;如執政當局不能對症下藥採取有效對策,則老百姓的苦日子將沒完沒了。 【2006/09/16 經濟日報】 |
- Sep 16 Sat 2006 22:28
所得、消費何以與經濟成長率脫節? 2006/09/16 【經濟日報社論】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