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家庭實質收入與儲蓄全面萎縮憂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主計處日前公布「94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94年家庭平均每戶收入108.2萬元,較93年增加0.7%;然而去年消費者物價上漲2.3%,顯示每戶實質所得反而減少1.6%,不僅連續兩年台灣家庭變窮,而且貧富差距連三年縮小後,又開始擴大。主計處雖表示,由於政府社會福利補助及租稅效果,使原高低所得差距7.45倍,降為目前的6.04倍,才使得高低所得差距擴大的情況獲得控制。但實際上與政黨輪替前的民國88年家庭所得情況比較,不僅貧富差距還在擴大中,更隱藏著許多問題,值得重視,政府主管當局不能掉以輕心。

第一是六年來家庭平均實質收入縮減。94年全體家庭平均每戶收入108.2萬元,較政黨輪替前的民國88年每戶收入109萬元,減少了0.7%。若以五等分位法,按所得高低,將全體家庭分為五個等分來比較,較低的三個等分94年家庭收入均低於88年;另外兩個等分較高及最高所得家庭,94年收入雖分別較88年增加0.2%及3.1%,但均低於同時期物價上漲4.8%,故全體的實質收入都是負成長。一般認為在知識經濟時代,經濟成長的果實多流向高科技產業的高所得階層,但政黨輪替六年來,連高科技產業的新貴們也失卻過去的光芒,不論高低所得家庭實質收入都在縮減,祇是程度不同而已。

在上述五等分位中,以最低所得家庭94年收入較88年減少9%最嚴重;考其原因,薪資收入(即受雇人員報酬)大幅減少19.8%影響最大,之所以大幅減少,除每戶就業人口數持續減少外,每一就業人口的薪資收入亦較六年前萎縮。此一下降趨勢能否及早遏止,將是貧富差距能否改善的關鍵。

其次,低所得家庭負擔愈益沉重。最低所得家庭不僅每戶所得低復減少,其家中每一就業者所承受的家庭人口負擔,在五組中亦最重。政黨輪替前的民國88年,最高所得家庭每一就業人口僅有1.91人的負擔,最低所得家庭每一就業人口即有2.88人的負擔。至94年最低所得家庭每一就業人口負擔提高到3.43人,其他各組家庭負擔則都減輕,其中最高所得家庭每一就業人口負擔降至1.88人。顯然近年來社會上鋌而走險、盜竊、綁架、販毒案件層出不窮,繳不起學費、營養午餐者比比皆是,甚至投河自盡,攜子燒炭自盡者也時有所聞;由最低所得家庭所得下降,而負擔愈益沉重,可見其端倪。

第三,家庭儲蓄全面下降。94年全體家庭平均每戶儲蓄19.3萬元,較88年的23.4萬元,大減17.5%,退回到14年前的水準。如將五等分家庭第一、二組的40%家庭列為基層階級,第三、四組的40%家庭列為中產階級、第五組的20%家庭列為上層階級;則近六年來,基層家庭平均每戶儲蓄銳減63.7%,退回到20年前的水準;中產階級家庭儲蓄也大減30.9%,連上層階級家庭儲蓄也減2.0%。顯示政黨輪替六年來,各階層家庭由於收入減少,為維持日常生活開支,不得不削減儲蓄來支應。尤其最低所得的20%家庭儲蓄更淪為負數,顯示其所得包括政府的社會福利補助,仍不足支應生活費用,不得不動支過去儲蓄或借債度日;這是民進黨執政六年來的第三年出現負儲蓄。在這一組20%家庭中,目前計有277萬人淪為貧窮,生活陷於困境中。

第四,最低所得家庭戶長無職業者超過一半。94年最低所得家庭高達52.7%的戶長為無職業者,家長超過65歲(含65歲)者亦高達48.3%,分別較88年提高8.3%及5.0%。顯示除前述就業人口減少及平均薪資下降外,最低所得組家庭收入銳減,老年人口及失業人口的增高,是另兩大關鍵因素,也是生活陷入困境的主因。

由以上分析可了解政黨輪替六年來,由於執政當局施政無方,全民遭殃;尤其最低所得的20%家庭,就業人口減少、薪資下降、老人及失業者增加,致收入大幅下滑,多已靠借債度日,並成為社會不安的根源。執政者豈能再視若無睹?

【2006/08/31 經濟日報】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程式.... 的頭像
程式....

電影雜記評論與其他

程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