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意大專畢業生起薪不增反減現象
工商社論
最近,政府部門發布了一項統計,一九九九年台灣的大學畢業生起薪約為每月二萬七千元,今年卻縮減為二萬五千元,減少幅度約七%,即每年減少一%。如考慮此一期間物價每年上漲約二%,則大專畢業生平均實質起薪,每年減少約三%。大專畢業生起薪不增反減的怪現象,也許可以用來解釋現在的學生與年輕人,生活水平與日常情緒,與東亞其他國家相較,往往顯然焦慮不安。在東亞諸國,日本大學畢業生起薪折合約新台幣五萬五千元,南韓、香港、新加坡約新台幣四萬元。台灣的大學畢業生起薪,不但在亞洲四小龍中「敬陪末座」,而且落後幅度持續擴大。
實際上,台灣整體勞動薪資,無論是與過去比,或與東亞其他國家相比,都呈現落後現象。據行政院勞委會網站統計資料,一九九四年台灣非農業勞工,平均每月名目薪資為一二七三美元,一九九九年微減至一二六七美元,二○○四年為一二八七美元,可說十年來原地踏步。如考慮這十年來消費物價至少漲二成,可知此期間非農業勞工的實質薪資減幅達二成。這正足以說明,何以台灣新貧階級與卡奴越來越多,燒炭自殺者日多。也就是勞工實質薪資減少,是近年台灣普遍現象。
如與東亞其他競爭對手國相較,差異更為明顯。南韓非農業勞工每月平均名目薪資一九九四年為一三六七美元,略高於台灣;一九九九年因東亞金融風暴,微降至一三四五美元,但其後迅速攀升,二○○四年大增至二○七一美元。十年來南韓名目薪資增長五一.五%。也就是目前台灣的非農業平均薪資,僅南韓的六二%。照此趨勢,台灣的下一代到南韓去找工作當「台傭」,到大陸成「台流」,為期可能不遠。
與新加坡、香港相比較,結果也類似。一九九四年新加坡非農業部門每月平均薪資為一三六五美元,一九九九年增為一六五九美元,二○○四年再增至一九六九美元。香港同期間亦由一一四○美元增至一五五二美元。也就是過去十年,亞洲四小龍面對同樣的國際競爭環境,台灣的受雇者,處境最為艱困。
值得強調的是,一九九四年至二○○四年,台灣的平均實質經濟成長率尚有五.五%,物價上漲率平均約二%,亦即名目經濟成長率約七%,扣除人口成長因素,每人平均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此期間每年約六%。何以台灣地區整體所得仍有增長,但受薪者名目薪資,卻原地踏步,且長達十年之久?原因是,在此期間,面對全球化趨勢與中國大陸崛起,政府下錯藥方,以振興經濟為名,用減稅(如兩稅合一)、補貼(如壓低油電價)、扭曲會計財報(如員工分紅以面額課稅且不計入成本)等等不正常手法對企業紓困。用敬老津貼、老農津貼等措施,對家庭紓困,並爭取老人支持。此使政府財政快速惡化,且GDP大餅之中,受雇員工所佔比重下降,企業主利潤所佔比重上升。而且受雇員工總報酬之中,高所得者(如電子新貴)與低所得者(如傳產受雇者),所得差距越來越大。許多原來的中產階級家庭,因實質薪資縮水淪為新貧階級,甚至中低收入戶。
我們要沈痛指出,在二千年政黨輪替之前,國民黨政府的經濟政策已發生偏差,不但所得停滯,貧富差距也持續擴大,完全違反該黨一向揭示的「追求均富」原則。因此二千年大選,人民用選票把國民黨趕下台。但民進黨執政之後,治國無方,令人越來越失望。政經兩層面,不但未向上提升,反而繼續向下沉淪,廣大民眾身受其害,家庭所得、財富持續縮水,影響層面至深且廣,年輕人甚至不敢結婚生子。我們希望,朝野重視大專畢業生薪資不增反減現象,重新檢討、思考,面對全球化趨勢與中國大陸的崛起,我們是否走錯了路,而正確對策又是什麼?否則正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所警告,台灣因太過專注內部事務,渾然不知全球競爭形勢已然丕變。在舉世各國高度關注全球化與中國崛起之際,我們卻大談特談本土化,這才是台灣經濟發展的最大癥結。
留言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