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經濟日報社論 有寫出幾點台灣金融機構需要改進的地方
 
1.從泡沫經濟時期到東亞金融風暴前後,我們的銀行製造了大約2兆或總存款20%的不良放款。銀行顯然沒保管好人民的錢。若不檢討改善發生這麼多不良放款的原因並加以改革,只靠政府拿錢來免除存款人的損失,並沒有根本解決問題
 
2.我們的金融業有沒有能力提供人民急需的資金?勉強可說是有;但它們同時提供很多人非必要且還不起的資金,而形成嚴重的卡債問題
 
3.金融機構也應幫一般人民特別是弱勢者理財,以提供他們合理的資產報酬。但我國股市的散戶一向是輸家;直到三年前才有ETF這種基金商品,讓小額投資者也能簡易地得到和股價指數相當的報酬率。而對個人求學、購屋、退休、養老等等多樣化的理財需求,我們的金融業還有很多可以努力的空間
 
4.目前大企業的投資計畫常有許多機構低利爭取放款機會,但更需金融機構媒介資金的新興產業和企業,卻仍無足夠的管道取得必要的資金,以致國內資金過剩,而很多有機會投資發展的企業卻得不到資金。企業面對全球化競爭所需的國際資金調度及避險措施,以及企業併購所需的各種金融服務,我國的金融業也仍有再加強的必要
 
5.政府似以為把金融機構變大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甚至可以成為國際金融服務中心;而在野人士則以為讓金融業去中國大陸發展是提升金融業的不二法門
 
6.如果在國內放款都會出現高比率逾放的體質和習性不改善,到了整體公司治理更差而金融逾放比率更高的中國大陸,這些金融機構怎可能奇蹟似的變好?
 
全文如下:
經濟日報社論
金融業須以改善國內服務為首要目標

大家都認同金融在經濟體系裏獨特的重要性,因此和其他產業相比,政府的干預更多,各界也有很多意見和討論。然而許多政策和最近媒體的討論,卻似乎偏離了金融最重要的任務。我們認為金融發展的主要目的,就是協助整體經濟的發展;包括促進其他產業發展,改善人民的生活,以及維持經濟的安定。討論金融問題若不由此出發,就很可能會去追求較不重要甚至不正確的目標。我們應由目前金融體系是否達成這些目標,來檢討金融制度與政策,才能切中時弊。

舉例來說,金融業首要的責任乃是保管好人民所託付的財產;但金融業的實績卻是,從泡沫經濟時期到東亞金融風暴前後,我們的銀行製造了大約2兆或總存款20%的不良放款。銀行顯然沒保管好人民的錢。若不檢討改善發生這麼多不良放款的原因並加以改革,只靠政府拿錢來免除存款人的損失,並沒有根本解決問題。指責政府編列預算或減稅來打消呆帳,也沒解決問題。因為發生呆帳的根本原因不消除,將來又有鉅額呆帳時,不管任何國家任何執政者,為了總體經濟安定及保護弱勢的存款人,還是只有用政府的錢來還存款一途。

我們的金融業有沒有能力提供人民急需的資金?勉強可說是有;但它們同時提供很多人非必要且還不起的資金,而形成嚴重的卡債問題。而問題發生後,很多人只看到債務人的困難,而有降低利率上限甚至不必還錢等等可能使未來真正急需者借不到錢的主張。

金融機構也應幫一般人民特別是弱勢者理財,以提供他們合理的資產報酬。但我國股市的散戶一向是輸家;直到三年前才有ETF這種基金商品,讓小額投資者也能簡易地得到和股價指數相當的報酬率。而對個人求學、購屋、退休、養老等等多樣化的理財需求,我們的金融業還有很多可以努力的空間。

對企業服務這方面,金融機構應該要對企業提供合理的營運資金。然而我們的金融機構在1998年之前對企業做了太多不當而後來變成不良債權的放款,而在其後則又忽然幾乎停止放款,甚至對許多經營尚可的企業抽銀根,而加深企業及經濟的困難。金融機構對企業另一重要的服務是,支援企業的投資資金。目前大企業的投資計畫常有許多機構低利爭取放款機會,但更需金融機構媒介資金的新興產業和企業,卻仍無足夠的管道取得必要的資金,以致國內資金過剩,而很多有機會投資發展的企業卻得不到資金。企業面對全球化競爭所需的國際資金調度及避險措施,以及企業併購所需的各種金融服務,我國的金融業也仍有再加強的必要。

至於金融業內部的公司治理,政府的監督管理,以及金融體制和政策不恰當而可能危害經濟安定的問題,近十多年我們已有許多慘痛的經驗。但我們的制度和政策也仍未充分做好必要的改善。

我國的金融雖有上舉種種該改革的地方,但國人卻未仔細去檢討。政府似以為把金融機構變大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甚至可以成為國際金融服務中心;而在野人士則以為讓金融業去中國大陸發展是提升金融業的不二法門。有些金融業者確可努力大型化或往中國大陸發展,但我們必須指出,金融業本身的品質和能力,以及金融相關制度的健全,才是金融發展的根本。

如果金融業無法做好上述各種對國內人民及企業的服務;大型化不但可能更無法服務中小企業和弱勢者,經營不善而危及經濟安定的可能性也更大。如果國內眾多的企業都無法讓金融業發展出起碼的競爭力,數量仍遠少於國內企業同時又分散各地的台商,又怎能讓金融業的能力變得更好?如果在國內放款都會出現高比率逾放的體質和習性不改善,到了整體公司治理更差而金融逾放比率更高的中國大陸,這些金融機構怎可能奇蹟似的變好?因此我們贊成讓優質金融機構大型化及赴中國大陸發展,但希望各界不要只顧爭論這兩個其實比較次要的問題,而忽視了改善對國內人民及企業之服務這個更根本的目標。

【2006/06/04 經濟日報】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程式.... 的頭像
程式....

電影雜記評論與其他

程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